2011年1月16日

十八路諸侯討董卓

  曹操逃回老家陳留後,就開始招兵買馬要討伐董卓。由於得到鄉人衛弘的大力資助,招募一事進行的十分順利,投靠之人也十分踴躍,樂進、李典、夏侯惇、夏侯淵、曹仁、曹洪兄弟等,這些日後為其出生入死,水裡來火裡去,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,都是在這時候募集的。準備妥當後隨即發檄給各鎮共起義兵,回應十分熱烈共有十八路兵馬揮軍洛陽。
  西元190年(初平元年)盟軍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當盟主指揮大局,袁紹派其弟南陽太守袁術總督糧草,負責大軍的運補。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,直抵汜水關挑戰,董卓方則由關西人華雄掛帥把關。
  盟軍間其實並不那麼有志一同,同心協力。首先袁術擔心孫堅攻破洛陽殺了董卓後,其後勢不可小覤,所以不發糧草給孫堅。其次濟北相鮑信怕被孫堅搶了首功,暗撥其弟鮑忠帶了3,000兵馬,抄小路先到關下挑戰,結果鮑忠被華雄一刀砍下腦袋,兵馬逃的逃被俘的被俘,為盟軍討了個晦氣。
  孫堅帶了四員大將,程普、黃蓋、韓當及祖茂來到關口,兩軍相持。但糧草屢催不來,軍心不穩,被華雄一陣偷襲,大軍潰散,孫堅差點無法脫困,幸賴祖茂相助,帶著孫堅的紅幘誘開華雄才得以逃脫,但祖茂卻因此而亡命。
  華雄連勝兩陣,便志得意滿的出關挑戰盟軍。袁術手下大將俞涉,冀州刺史韓馥的上將潘鳳,相繼被斬於馬下,引起盟軍躁動。最後由關雲長出馬把華雄給擺平了,這個故事叫「溫酒斬華雄」。但三國志吳書寫的卻是孫堅斬華雄,三國演義是小說,三國志是史書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做,該書與史記、漢書、後漢書並稱四史,你喜歡那ㄧ本書的故事呢?我喜歡三國演義的,它比較有趣流傳也比較廣,但應該是史書的記載才是事實。小說有趣歸有趣,歷史還是要回歸到它的真實面。

2011年1月2日

董卓的暴行

  西元190年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,另立陳留王為獻帝,改元初平。可憐少帝4月登基,至9月即被廢,與何太后、唐妃一起困在永安宮,不久就被酖殺絞死。
  董卓自封為相國,並做出很多有悖君臣倫理的跋扈囂張行為,如贊拜不名、入朝不趨、劍履上殿等。除此外其餘惡行更是罄竹難書,放縱士兵劫掠洛陽權貴、姦淫婦女、挖掘帝王墓陵、把俘獲的降兵倒豎用熱油灌殺、有一次到陽城看到鄉民在聚會,就把聚會的人全數斬首,人頭掛在車邊,車上載滿搶奪而來的婦女,沿路狂歌呼號回洛陽、出外巡視在公卿為他餞行的宴會上,當場把他在北地誘降的數百人,割舌頭挖眼睛砍斷手腳放進大鍋裡烹煮,與會的人都嚇的湯匙筷子掉滿地,他卻飲酒吃菜神情自若等等,人神共憤的事比比皆是。
  想殺他的人當然很多,校尉伍孚利用跟他說話的時候,乘機抽刀刺殺未成,從此董卓甲不離身。曹操利用獻刀之名,暗殺不成,雖未被發覺但心中害怕,立即逃離洛陽,發生了錯殺呂伯奢全家的憾事。
  錯殺呂伯奢時曹操說了句「寧吾負人,毋人負我」的話,長久以來被解釋為曹操的為人是,「寧可我負別人,不可別人負我」。其實這句話的另一種解讀是,「難道只有我辜負人家,沒有別人辜負我嗎?」寧是難道的意思,毋是沒有的意思。